首页 >银行 > 正文

银保监会首份金融服务新市民成绩单出炉

2022-07-25 10:49:33来源:城市金融报

金融服务新市民交出首份成绩单。中国银保监会近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2家银保监局会同省(区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

这是今年3月份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监管部门首次对金融服务新市民情况披露数据。此外,多地监管部门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帮扶行动,助力新市民从“落得住脚”到“扎得下根”,总的来看,相关服务举措初见成效。

近段时间,由于疫情多地散发,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快递小哥、货车司机等新市民暂时遇到困难。此时金融机构对他们进行帮扶与纾困,为他们送上金融服务“及时雨”,不仅凸显了金融服务的温度,提高了服务质效,而且对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要求金融机构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通过优化调整信贷产品等,持续扩大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新市民群体扩张速度快、发展潜力大,而且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成为金融机构的新课题。值得注意的是,新市民与原有的普惠金融服务群体有不少交集。众所周知,普惠金融服务量大面广,经过各方多年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有重合之处,但也不尽相同。相关政策明确,新市民金融支持对象包括新市民群体和为其提供服务的企业,支持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支持场景分为消费、经营和住房三大类。

具体来看,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普惠金融存在不同之处,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有更多新作为。如果继续沿用普惠金融的相关举措服务新市民,恐怕难以达到各方期待的效果。

另外,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难点堵点。比如,新市民信用资质不足、缺少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用传统风控模式难以衡量其信贷资质。此外,这类群体金融需求具有小而散的特点,大型银行出于成本收益、授信难度大等方面的考虑,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

加大金融服务新市民力度,要立足业务的新特点,推动形成良性循环,重点在创业、就业等吸纳新市民较多的领域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探索增信手段,深挖新市民金融需求,提供广覆盖、可量化、能落地的金融服务举措,多措并举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除了提供融资服务外,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要注重新市民的各类技能提升的需求,提升其在城市落脚扎根的软实力。

对金融业自身来说,服务新市民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需要。由于新市民缺乏稳定收入和抵押担保,并非传统金融的优质客户群体,而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目前已能够解决新市民的增信问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群体上存在较大业务挖掘空间。对此,金融机构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质效,争取更大作为。(王宝会)

责任编辑:

标签: 金融服务新市民 中国银保监会 银行保险机构 新市民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