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探索“从有到优”的蜕变
2022-06-06 11:08:00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身处数字化时代,一些村镇银行却仍然停留于业务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时代,原因何在?
据了解,目前村镇银行主要服务的目标群体是中老年人,这一部分人群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需求不是很高,大部分都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所以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当90后甚至00后成为消费主流后,村镇银行这样低效率高成本的经营模式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与各大商业银行一样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革,满足年轻一代的社会需求。
有观点认为,就目前村镇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和所处阶段,谈数字化转型还尚早,但如果现阶段不进行转型探索,那接下来可能与同业的差距更大,甚至是被市场无情抛弃。
IDC报告显示,从各类银行的投资占比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和省农信、农商、农合等农村金融机构的 IT 投资占到银行业总体投资的 30.7%。未来除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大型银行继续加大相关科技投入外,随着大量农信社转型农商行,IT 系统将全面升级改造,预计未来中小型银行的科技投入占比有望提升。这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也是一大利好。
当然,村镇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较为落后,有其自身固有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与银行所处的区位、自身的经营特点、数字化转型中的文化意识转变及IT投入等方面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中小银行合作过程中,金融科技企业索信达发现,华南、华东等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区,即便是中小银行,因为资金流动快、竞争压力大,所以他们的客户化服务意识非常强。他们往往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快速地从产品为导向的传统经营模式切换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中去,此时数字化的客户画像、精准营销等手段成为了他们不断加强与客户黏性的利器。而经济相对不活跃地区,往往在数字化转型中只学到了皮毛,还是严重依赖线下网点等传统渠道,靠开设网点铺规模来扩大营业收入。这导致行内人员效能提不上去,80后、90后的金融行为习惯又没有抓住,因此形成了不了解客户、不敢创新也没有创新手段的恶性循环当中。
由此可见,基于不同因素,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未来,村镇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做好数字化转型。
首先,村镇银行根植于“三农”,能够真正下沉到基层,对“三农”群体的需求具有深刻的理解,主要客群是农户,因此,在落实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推手,因此,可以在这方面加快谋划数字化蓝图,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其次,村镇银行数字化进程较慢,但这也是“后发优势”,因为可以少走弯路,并且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因此机构系统改造并不像大行那样困难,反而推动相对更加容易。
最后,村镇银行存在地方差异、禀赋差异等,因此可以针对自身特点,在亟须数字化的业务环节和场景上获得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开展。
对于村镇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或许能为其带来重生的机会。村镇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基于现实、立足经验,着手把事情干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便能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