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做好连接者 打造疾病全流程管理闭环
2021-02-09 16:05:30来源:榕城网
在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后,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亿欧智库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达268亿元,渗透率为1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57亿元,渗透率将增长至37%。
机遇之下挑战也随之而来,面对互联网医疗这种新业态模式,用户深度使用率低,留存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企业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深化用户使用率,如何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就成为各家企业的核心考题。在2020年年末的亚布力青年论坛第六届创新年会【大健康论坛】上,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表示,互联网医疗是一种创新模式,医联选择去往疾病管理的深水区,以寻求差异化发展。
做好连接者,让医生患者更迅速相连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 420万人死于癌症,100万余人死于艾滋病……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技术的发展正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世界。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技术或许可以改写患者的生命。
在王仕锐看来:“在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技术真正解决的问题其实是连接,按照医联目前的疾病管理逻辑,我们现在要做两个连接。”
一是技术和规范的连接。把最好的技术跟用药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连接起来,而这将作为平台的底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和平台的调度中台,都能够按照规范的方式快速给到有需求的患者。
二是患者和数据的连接。医疗数据是行业发展所必需,但目前又很欠缺的,互联网技术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新渠道。数据最终来自于患者,类似医联这样的连接平台能够及时收到患者对于新的药品、新的检测、新的行为干预等治疗方式的数据反馈。也就是说,现在的试验未必非要在实验室。
“只要有绝对的技术积累 就不怕同质化”
创新,是亚布力青年论坛的主题词,也是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模式,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那么,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创新,是差异化发展,还是同质化加速?
对此,王仕锐坦言:“目前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同质化挺严重的,但医联在三四年前就有了要坐‘冷板凳’的思考,也坚决地做了一些‘冷板凳’的工作。”
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公司都侧重提供在线问诊,因此医联不在咨询问诊这个层面去做竞争,而是往服务模式更深、技术门槛更高、整合难度更大,往最后对患者的结果负责的区域去研究,也就是疾病的全流程管理,集结优质的医疗供给、检测供给、筛查供给,放在管理流程中相应的位置。
比如去年9月,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牵头以及医联的共同参与下,国内首个线上慢病管理专家共识项目《互联网医院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正式启动。该委员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做出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它将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完备的学科建设是核心。目前,医联已针对超过15个学科、30多病种做了非常完备的学科建设,在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规范、有效的互联网慢病管理标准,并在2020年携手各领域专家、学协会,启动了包括糖尿病、肿瘤、肾病等多个学科的线上慢病管理专家共识项目,让线上慢病管理有据可依。
医联的使命正是用科技让慢病患者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王仕锐和他的医联依然在思考,当医学能力、互联网能力、技术能力,甚至资本能力全部向患者聚拢的那一刻,应该怎样去排列组合。医联希望用互联网技术,同时在医生助理和健康管理师的加持下,共同赋能医生,让每位患者在医联平台坚持规范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好转。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