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点 > 正文

观速讯丨90后初代鸡娃长大后,还会继续卷吗?

2023-03-17 12:02:20来源:中国青年网

1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以工业流水线般整齐划一、高效生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填鸭和鸡娃教育,恐怕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发现每一个孩子最独特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为每一个孩子的职业生涯做好属于自己的定制化准备。”

这段话出自最近一本新书——《妈!这是我的人生》。本书讲述了1995年出生的第一代“鸡娃”的故事,通过一对母女不同视角的双盲写作,折射出了关于教育、亲子关系、职业规划、女性成长等诸多社会议题,引发大众的热烈讨论和深思。


【资料图】

图书《妈!这是我的人生》

“鸡娃”,是新兴的网络用语,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敦促其学习的行为与被“鸡”的孩子。近年来,关于教育、“鸡娃”的讨论不绝于耳,市面上相关主题的图书也琳琅满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一朵大大的积雨云漂浮在每个家长心头。即使“不要过度鸡娃”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更理性的教育观念,但几乎每位家长都曾在十字路口上犹豫过——要知道,即使当事人十分坚定,也总有过来人发表建议。

那么,鸡娃究竟是为了什么?鸡娃到最后,孩子和家长又会发生什么?孩子会如家长预期一样走向一条精英之路吗?

这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妈!这是我的人生》就是以真实的第一视角回答了这些问题,为我们提供参考。

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王食欲和母亲永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养育与成长经历,就十二个热门话题展开双盲写作,如:早教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吗?要不要为了教育举家搬迁?成长过程中爸爸在哪……

这里面每一个话题都直戳人心,引发共情,不管是在育儿路上迷茫的家长,还是经历过鸡娃的孩子,亦或者是对教育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在这其中找到共鸣,陷入思考。

而所谓双盲写作,就是只制定话题,两位作者各自写作,不讨论大纲。女儿王食欲在前言中写道:“在完稿前,我根本不知道我妈妈写了什么,她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面对同一件事,我们的观点和视角居然完全不同,甚至彼此矛盾。

例如,在妈妈看来,女儿热爱学习是因为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女儿看来,不得不承认的是,妈妈的榜样作用推动了她:

“坚信高考改变命运的我妈,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我。但她比其他母亲强的一点是,她真的能以身作则。鸡娃之前,先鸡自己。我学过的东西,她都学了一遍。她可以不辞辛苦地陪我一遍一遍学鸡兔同笼和火车追及问题。为了能让我记住公式,她又学鸡叫,又学兔子跑;还拿着筷子当火车一遍一遍给我演练啥叫相遇啥叫追及,为啥火车车身的长度也很重要……为了保住体面的工作,妈妈要考工程师的资格证。暑假里,妈妈下班后的每一个夜晚和她本该用于休息的周六日,我都是陪着她去图书馆自习的。我妈的努力算是有目共睹。面对她的勤奋,我实在不好意思叛逆和反抗。她让我学,我只能乖乖地学。毕竟她都能做到,我凭啥不行?”

不过,这或许也是亲子教育最有意思的地方:你认为你了解你的孩子或父母,但其实你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他们。”

图书话题展示

本书作者之一王食欲

更有趣的是,尽管母女二人在一些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但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鸡娃之后,关于教育,她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2

为培养出母亲永爱心中的“理想精英”,王食欲从小就走上了一条“鸡娃”之路:学乐器、学奥数、进坑班,风雨无阻地穿梭于各种名师补习班。可以说,为了上牛校,母亲和女儿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内卷的教育中杀出一条血路。

2001年,王食欲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为了能上一所区重点小学,“用 Word 排版,再送到打印店彩色印刷,装帧成册,这样的简历册子印了五十多份,我妈亲自跑了全北京最好的一批小学,挨个投了简历,才争取到了机会。”

到了小升初阶段,因为没有搜集到核心的“情报工作(考试考核标准),自嘲“除了成绩好一点,没有其他优势”,王食欲只能选择一所民办外国语学校。

为了扬眉吐气,初中的王食欲学会了“自鸡”,她“自鸡”的劲头甚至让妈妈震惊:只要能给中考加分的技能统统不放过:画画、弹古筝、跑步、仰卧起坐……她还热衷于竞选三好生、班长、团干部。似乎她抓到得越多,未来上名校的概率就越大。她把自己“鸡”进了班级前三,全年级前五,最终考入了京城、乃至全国的名校——北京四中。

高中期间,她接受了现在看来依然非常具有先锋性的素质教育的洗礼,“其丰富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也让我倍感压力”,但也正是这三年非同寻常的高中生涯,帮她锁定了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梦想。

三年后,她没有像班里其他同学一样出国留学或冲刺清北,而是选择了一条“离经叛道”的路: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学习拍摄电影。

从着手备战艺考开始,女儿的人生似乎已经脱离了母亲的掌控,朝着另一个方向驶去。清北、精英、成功等这些母亲规划中的关键词没有出现在女儿的人生中。之后她又经历了创业、留学、成为制片人、编剧……兜兜转转地在几个专业与几个行业里消磨了十年后,最终,成为一名自由创作者。

这本《妈!这是我的人生》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了,在此之前,她出版发表过诸多小说和散文。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她写的《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在《VISTA看天下》第520期发表,而这篇文章就是她这本《妈!这是我的人生》的雏形。

在这本书中,王食欲的写作功底尽显其中,书中有趣流畅,又有些幽默诙谐的叙述让人不忍释卷;而母亲永爱温柔、娓娓道来的笔触,则给读者带来了一个母亲无尽的爱和对教育的反思。

3

其实,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育儿”这一件事,其背后包含了诸多庞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迁移、家庭分工、女性成长等等,而这也正是本书中包含和折射的丰富内容。

王食欲成长和教育的阶段,刚好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而身在首都北京,她和她的家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有着兼容并包、开放蓬勃的文化烙印。这也正是”鸡娃“这一教育类型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永爱在育儿过程中,展现出的女性自我觉醒和成长也引发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妈妈们的共鸣,都市职场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困境也在书中得以显现。在这本书里,没有脸谱化的“妈妈”形象,而是一个生动的女性。当妈妈还是个女儿时,高考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从小镇来到大城市,意气风发。

在书中,永爱讲述了自己作为职场妈妈的困境。初为人母,“游走在做好工作和照顾好孩子之间,我常常操碎了心。为了更多地陪伴孩子,我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压缩加班的时间。为了做好工作,我还必须稳定好后方。夹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我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形象,甚至都不敢生病。要工作,要赚钱,连女儿的日常生活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教孩子。”

而当孩子长大独立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处于“失去自我”的状态。 “回顾我的少女时代,那道在田径赛道上奔跑的身影,那些在教室 里发奋苦读的夜晚,那种昂扬勃发的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清纯,似乎就在昨天,可转眼也消失了。”

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大半生中,永爱作为个体的自我丢失了,为履职好“妈妈”这个角色,她早已忘却了自己。

什么是好的教育?

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也无法给出真正“准确”的答案,但她们的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在前言中,王食欲提到了“生涯教育”这一概念:生涯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将注意力从升学焦虑转向对个人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思考。

而永爱也在书中的最后写道:

“作为母亲,“鸡”娃多年,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我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不要瞄准分数“鸡娃”,要鼓励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幸福的普通人,就是能够找到人生支点的人。这个支点不应该是成绩、分数、工作成就、名声威望等一切可以被量化和横向比较的事物。相反,人生的支点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孩子喜欢艺术,就多带TA看展,尽自己可能地为TA提供学习艺术的条件;孩子热爱运动,那就鼓励TA多多锻炼……”

这也正是经历了多年鸡娃之后,母女俩就教育达成的共识: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和方向,拥有坚定的生涯理想,让TA自信地用自己的步伐和速度奔赴属于他们的目的地。

幸运的王食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并坚定地走了下去,获得自己内心的自由和自洽。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