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完成可视化改革的任务和挑战
2023-01-14 17:55:53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资料图)
全媒体协调中心记者 张敏
镜头编号、景别、内容画面……当我开始写脚本的时候,我深刻地感觉到,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12天跨年可视化联播顺利完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参与 “青春·小店”板块,工作任务是协助总策划以及胡宁、尹希宁进行情景剧脚本写作和录制。
我们每天都在线上开会,讨论细节和流程,对接采访对象,策划脚本写作。比起写稿子,写脚本需要在落笔的时候脑子里就呈现出画面,从画面景别,到运镜、再到画面内容以及声音、对话,都要有立体的呈现,相当于这部情景剧已经在自己的脑子里演了一遍,再将画面转化为文字。相较而言,脚本需要协调更多感官,需要对镜头语言有了解,也需要有审美,这样呈现出来的情景剧才会连贯、自然,并且有重点的表达主题。
录制不是容易的工作。不少同事刚刚“阳康”,摄制团队因为连轴拍摄也疲惫不堪。我们在咳嗽声中开始了拍摄,6个板块的内容拍摄了6个多小时,一直到晚上8点。看似简单的情景剧,台词、走位、表情,一个都不能错,摄像的同事背着器材一遍一遍地跟拍,几十分钟情景剧的背后是几个小时、几天、十几天的心血。
2022年,报社开始进行可视化改革,在部门主任刘世昕的带领下,我们策划并推出可视化项目《Hi!朋友》,把镜头对准在京的年轻人,用vlog记录他们的生活。为了做好节目,我和王喆在数九寒天骑着电动车和全国青联委员、外卖小哥常凯跑了一天的外卖;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地铁转公交再换共享单车,单程走2个多小时,穿越大半个北京,拍摄在天安门前跳街舞青年;我们还在疫情暴发期间走到东城的社区,跟着东城社工记录抗疫一线的细节……
每一个片子呈现的是青年故事,背后藏的是另一波青年奋斗和努力的故事。没有专业设备,我们就自己花钱购买;设备不够,我们把手机绑在电动车上以实现第一视角拍摄;不会运镜,我们就在遥控汽车上绑上摄像机;收音不好,我们就用手机录音,后期再进行处理……可视化呈现有很多困难,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或者妥协。
2022年8月,在刘世昕和崔玉娟两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青年书店融合创新实验室,将《Hi!朋友》升级为《你好,朋友》。我们的主创团队扩充了:有摄像,有专业的演播室,草台班子终于变成了专业队伍!为了拍摄更多优秀青年,我们在三伏天中午拍摄唱戏的年轻人;11月因受新冠疫情影响,暂时居家办公,采访遇到很大阻力,为了减少感染风险还能完成拍摄,我骑着共享单车到采访对象工作地;没有剪辑同事,新疆同事杨阳远程协助联动线上完成剪辑;没有好看的片头,请胡宁、尹希宁加班制作……
片子背后的故事也是青年记者成长的vlog。以前,我们的工作内容是找选题、写采访提纲、采访、整理素材、写稿、改稿;现在工作内容增加了写脚本、拍摄、整理素材、剪辑,甚至还有策划、对接等。工作内容的改变背后,是我们从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可视化记者的转变。我知道,这是整个媒体行业的转变,要想做一个好记者就需要全方位的技能,面对新任务和挑战,我们做到了。
标签: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