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递!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超级医院”模式展开生死救援
2022-12-29 13:23:21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杨岑 杜巍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朱娟娟
“氧和(血氧饱和度)只有45 ,心率160了,赶紧插管!”12月27日上午10点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1科病房里,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正在进行。
(资料图)
患者是一名65岁的老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入院,被收入经过重症改造的神经内科病房里。当天经过“气管插管小分队”和重症医学科支援专家近半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当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两大院区开放5198张床位,127个临床科室均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开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床位466张,占总床位数的9%:创新实行“一拖N”分片负责制,36位呼吸、重症、感染等专家组成员分别下沉到83个科室指导救治……该院正启用“超级医院”救治模式,全力保证新冠和普通患者医疗救治。
图: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服务患者。
全院敞开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后,针对部分科室对于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不足的难题,该院两大院区快速成立“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专家团队”,36位专家组成员“分片负责”,对所划分科室内的新冠病毒患者的诊疗进行全面指导。两大院区麻醉科分别成立“气管插管小分队”,随时支持非重症学科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工作。
12月上旬开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两大院区发热门诊和急诊科接诊量激增,一度达日常的10倍之多。就诊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常伴随低氧血症,病情严重。
医院党委决策:进入“战时状态”,迅速整合全院医疗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
门急诊、发热门诊患者不以发热进行预检分诊,不查核酸抗原“应接尽接”;除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直接收治到相应专科“应治尽治”;全院一盘棋各个科室全面放开,所有病房调整为“综合内科病房”,按照先内科系统、再外科系统的收治顺序,落实“应收尽收”……
多措并举下,全院内科外科打通,病房打通,专家门诊普通门诊打通,中医西医打通,人员物资打通,以确保发热门诊、急诊、呼吸、感染、重症病房的正常运转,全力“保健康、保重症”。
图:增加急诊观察室,满足患者需求。
12月26日,在该院重症医学1科病房里,伴随患者治疗过程的,还有医护们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这些医护中的绝大部分前段时间感染了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了重症救治一线。”重症医学1科主任詹丽英教授介绍,12月初以来,全科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轮番发热。但重症医学科是抢救生命最激烈的阵地,大家体温不到39度不轻易请假。即使发烧咳嗽的医护,也是最多休息3天就来上岗了,都处在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状态。
急诊医护是为生命接力而冲锋陷阵的勇士。20多天来,该院两大院区百余名急诊科医护人员,竭力守护生命“绿色通道”。在急诊科全体医护陆续全部感染的情况下,医院持续从各个科室抽调人员补充到一线,急诊科人员几乎轮替了三遍。
图:血透中心紧急启动错峰透析方案,保障230名门诊长期血透病人的治疗不中断。
“当前,我们的医生已无专科之别,都是全力救治生命的勇士!”该院院长王高华表示,医院创造性提出“打通”所有专业、“打破”所有专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医院救治潜能,人财物全部扑上去,全力确保在院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近期,随着感染后康复的医护人员迅速返岗,全院返岗率已近9成,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已大为缓解。
同时,为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重症率、降低病死率,一支“患者救治保障工作专班”迅速成立,确保医疗救治、人力调配、后勤保障和信息互通等应急机制有效运转。
在保证基本救治的基础上,该院精准统筹所有中心和专科ICU床位,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腾挪病区,紧急进行转化ICU病房改造,重点加大对急危重症,特别是高龄老年人、低龄儿童、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的医疗救治。
图:呼吸、重症、感染等专业组成的新冠重症专家组实行“一拖N”分片负责制,下沉到83个科室,全面进行救治指导。
重症患者救治所消耗的资源,通常是普通病人的3至5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践表明,实行“一拖N模式,成为有效缓解患者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配置矛盾,极速扩容重症救治能力的高效举措。
眼下的武汉,正值新一轮冷空气登场。高流量、呼吸机、急救、插管……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增多后,紧张有序的救治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