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险 > 正文

抗疫险等概念类保险涌现 “隔离险”真能在家“躺赚”吗?

2022-01-29 16:11:41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疫情持续两年多的时间里,与疫情有关的保险产品频频现世,新冠津贴险、疫苗险、抗疫险等概念类保险涌现。这其中,最博眼球的当属能给予隔离期间费用补贴的“隔离险”。

近期,随着全国多地疫情出现反复,不少平台频繁出现的几十块保费可获得200元/天至上千元的疫情隔离津贴(以下简称“隔离险”)。这类“隔离险”以高性价比著称,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

实际上,其本质是一年期以内的意外险附加一定的隔离责任,保障责任通常包括意外保障与新冠隔离及确诊津贴两部分,保费基本不超过百元,保障时间少则1天,多则1年。其与传统意外险最大的区别就是附加了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强制隔离的津贴。

从上述条款来看,“隔离险”似乎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因意外被隔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消费者焦虑。

然而,“隔离险”真的如此好吗?

首先,从保障额度来看,百元保费以下的“隔离险”基本保障额度为100元/天至200元/天,最多30日,最高补贴1400元至6000元不等。而按照消费者隔离期间酒店房费为100元/天至300元/天的标准来算,再加上一日三餐,基本一天消费在200元至400元不等,被隔离14天,所需花费在3000元至4000元左右。实际保障额度并不完全充足。

其次,在宣传方面,提到“隔离险”,消费者多数时候会想到“隔离1天补贴1000元,居家躺着赚钱。”“花9块9买个安心。”等宣传标语,然而提到免责事项消费者却“一问三不知”。

记者查看相关投诉平台发现,目前,已有不少消费者投诉购买“隔离险”被隔离后无法获得理赔。

究其原因,是在产品销售宣传页面免责事项不够突出,导致消费者认为只要被隔离都可获取赔偿,而实际上,大部分“隔离险”产品条款都有注明,次密接、被集中隔离但未自费支付隔离费用、居家隔离、境外回国、全程管控等情况都不在给付责任范围内。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产品的保障责任和除外责任等是与产品价格对等的。“隔离险”价格低廉,责任范围必然会有一些限制。这些除外责任很大程度是为了保证保费能够更加低廉。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从稳健经营出发为保险产品设置免责条款是可以理解的,但应按照法律要求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如果在产品宣传销售时刻意淡化或隐藏免责条款,容易导致销售误导,引发理赔纠纷。

不难发现,近期“隔离险”遭到吐槽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源于险企在营销风控上把关不足,需要更深层次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少误导消费者情况的产生;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购买“隔离险”时不能盲目,投保前要仔细阅读投保条款,避免购买不需要的产品。

不过,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隔离险”的出现实际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暴发已有2年多,‘隔离险’的出现似乎已经晚了一些,考虑到此前武汉、西安等地的全城封锁,消费者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但问题在于,当险企利用低保费高保障作为宣传后,‘隔离险’的理赔环节并没有真正做到能让消费者获得高额经济补偿。正如目前许多消费者投诉的问题所言,如果‘隔离险’一直持续难获理赔,或者获赔过程非常繁琐、提供材料麻烦等情况,那么这款产品产生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隔离险”的市场需求面因为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而真实存在,尤其是西安疫情的大面积隔离与封控更是催生了“隔离险”市场的火爆。“隔离险”的设计应该是针对了市场需求的痛点和热点,“隔离险”作为因疫情防控需要而出现的一个创新险种,给保险市场带来了创新示范效应,也带来了创新活力,除了会影响各家险企当下的市场影响力与营收之外,对于激发险企的创新意识也是不言而喻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下,“隔离险”需要尽快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保险公司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把心思更多花在做足保障和做好服务上,按法律要求对免责条款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避免一味追求营销效果却忽视了对投保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要将出发点是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做成“追名逐利”的工具。(记者 王笑)

责任编辑:

标签: 保险产品 隔离险 新冠津贴险 疫苗险 抗疫险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