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险 > 正文

洪涝灾害之下凸显巨灾保险重要性 指数保险需求大幅升高

2020-07-13 16:53:49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洪涝灾害之下,巨灾保险制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巨灾保险,一般是指政府运用保险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因发生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保险形式进行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

指数保险需求大幅升高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让指数保险的需求大幅升高,相比传统保险,指数保险具有投保信息要求低,定损时间断;条款简单;赔付金额确定,赔款用途限制少等特点。目前市场用的最多的指数为巨灾指数。

所谓指数保险,是指保险的赔偿并不基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触发巨灾的参数(如连续降雨量、台风等级等)作为支付赔偿的依据。

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当上述参数达到一定阈值(触发值)时,则由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地方政府支付相应的保险赔付金额,无需经查勘定损,赔付金额视巨灾参数所对应的等级而定,从本质上来说是将理赔工作前置。

例如,5月21日夜间至22日早晨广州发生的特大暴雨,触发了广州市巨灾指数保险的赔付阈值,最终赔付金额高达1334万元。这是自2019年巨灾保险在广州落地以来,迄今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

根据广东省气候中心5月26日出具的最终灾害报告,本轮强降水成灾指数高达27.55%,其中日降雨量≥300毫米的站点个数达到6个。经过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核赔计算,巨灾保险共保体最终将支付广州本次暴雨灾害赔款1334万元,该公司当天即向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交付了巨灾保险定损赔款书。

一位财险公司人士坦言,指数保险的核心是指数编制。其中,大数据起到关键的作用,以台风指数为例,需要依据数据模型平台结合过往历史数据为基础,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需求,确定一个区域、起赔风速和对应的赔付金额。

为了让理赔简单明了,以及解决理赔难的问题,触发标准的依据都是客观的数据,比如具体的降雨量、风量,这些标准保险公司都会事先约定好,并进行解释。 当然触发条件越低,保费越高,反之亦然。

据了解,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不尽相同,巨灾指数方案往往也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例如,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及经济规模、保险缺口、财政负担等因素,从台风、强降雨、地震三种重点自然灾害中选择1-3种进行投保。承保公司针对试点地市政府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费率和产品。各地自行决定前述三个主要灾害风险因子是否叠加、抑或只选择单个因子进行投保,若有特殊的风险因子希望投保,则由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自行协商。

“因地制宜”的难点在于,鉴于巨灾指数保险“理赔前置”的特性,保险公司在前期产品设计与费率厘定中,需要做海量的调研工作:包括对每年灾害发生的时间点、对每个城市的工业数据、遭遇不同类别灾害后人均GDP损失等予以梳理统计。

但巨灾指数保险的另一特点,在于灾害发生后将直接由保险公司赔付给地方政府,再由政府统一安排救灾。通过政府转移支付,使赔付资金全面覆盖受灾地区,特别是部分缺乏保险意识或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业保险的企业、群众亦将从中受益。

四大因素推动巨灾保险发展

瑞士再保险sigma研究报告《经济积累和气候变化时期的自然灾害》(Natural catastrophes in times of economic accum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 显示,随着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将会进一步加剧。如果保险行业可以与客户和政府机构合作开发出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通过管控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关的风险,并利用再保险/保险转移风险,提高这些项目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帮助造就一个低碳化的世界,我们就能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重要作用。

此前不久,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中国巨灾险的赔付占到经济损失的10%左右。“这10%来之不易,中国的巨灾保险取得了很大进展。”

陈东辉认为,推动巨灾保险发展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冲击不断增强这一宏观背景;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三是政府理念的转变;四是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不断成长。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要有足够的承保能力,有充足的资本金,才能承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损失。比如地震或台风灾害,保险公司给政府、企业或社会所提供的赔付不像一些小险种的赔付,如果行业没有成长到一定程度,这个事情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再保险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直保公司偿保能力需要补充时,再保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认为,只要采取一定的适应性调整措施,天气风险仍然属于可保范畴。保险公司需要在建模工作中密切监控和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虑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科学研究以及地方风险缓解措施的情况等,以适应动态的风险格局。如今的许多灾难模型都是以历史损失数据为基准建立的,但这些数据无法体现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因此不能完全说明现代社会中迅速累计的风险、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气候状况。要确保将保险风险转移模型作为增强韧性的强大工具,保险公司需要在事件发生前、而非事后做出适应性调整。

责任编辑:

标签: 灾保险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