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更趋健全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持续夯实

2022-01-11 10:38:11来源:金融时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深刻启示,即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并不代表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健,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需要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变化以及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传染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尽可能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此后,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开始重视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大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力度。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与创新走在国际前列。早在2003年,人民银行就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健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主要表现为构建要素完备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需要关注的是,2021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素。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20.870, 0.24, 1.1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指引》确立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系统细化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监管框架。未来,人民银行可依照《指引》,监测、评估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并运用各项宏观政策审慎工具对金融机构施加监管措施,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提高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发布《指引》,从我国实际出发,明确了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素。

何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工具有哪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识别和评估如何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指引》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指引》明确指出,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传染,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促进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与稳定。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分为时间维度的工具和结构维度的工具。前者包括资本管理工具、流动性管理工具、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工具、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工具共五大工具;后者包括特定机构附加监管规定、金融基础设施管理工具、跨市场金融产品管理工具、风险处置等阻断风险传染的管理工具共四大工具。

业内人士表示,《指引》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相关概念,阐述了我国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原则及框架,有利于提升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透明度,推动更好地操作落地,进一步夯实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此外,2021年,人民银行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如稳妥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并且有序推进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为宏观审慎决策提供参考。

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防范“大而不能倒”

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大,业务复杂性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关键服务,其稳健经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强化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相应加快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2021年10月1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正式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监管指标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和审慎监管要求,为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同日公布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和4家城商行。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在0.25%到1%之间,入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2021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建立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与追加资本递增的设计思路与国际监管规则保持一致,体现了监管机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考虑,有意限制大型银行规模扩张和风险过度承担的冲动。此外,还在恢复与处置计划、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入围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更高的资本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无疑需要将补充资本提上日程。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3.400, -0.01, -0.29%)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从内源性资本补充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可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稳定存贷利差和净息差;积极推动向轻资产业务转型;考虑灵活调整分红比例等。从外源性资本补充来看,可择机发行可转债,推动主要股东转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定增、配股等。

受理三家金控公司设立申请补齐监管制度短板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跨业投资,并形成金融集团;还有部分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多家多类金融机构,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有少部分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隔离机制缺失,风险不断累积。

为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2020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人民银行同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并表为基础,按照全面、持续、穿透的原则,对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准入并实施监管。

2021年3月,人民银行实施《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董监高任职条件,强化持续监管,更好地保障金融控股公司稳健运营。另外,人民银行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依法设立金控公司。目前已受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三家企业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

王一峰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继续采取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并表监管为基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全面、持续、穿透监管,建立统筹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

标签: 审慎管理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