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普惠金融助更多草根“逆袭”

2021-12-22 12:44:36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帮助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是实现共同富裕、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关键。金融应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巩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就业优先导向政策落地。”在12月17日举办的“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指出。

随着我国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愿意帮助大众创业、就业。这其中,离不开产品、服务机制的创新与科技赋能。

贷款“及时雨”助草根“逆袭”

论坛上,58同城旗下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平台58数科CEO叶伟讲述了这样一个用户故事:一位95后用户中专毕业后来北京闯荡,在理发店打工两年后决心开一家自己的理发店。当时,这名用户还缺9000元左右启动资金,但由于职业、年龄都属于征信“高风险”人群,较难从传统金融机构申请贷款。58数科旗下的“58好借”基于其在58同城上的数字经济活动轨迹进行风险评估并支持他获得了借款,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创业梦想。

“从开店到现在,这名用户在我们平台上用了7次信贷产品,没有一次逾期。”叶伟表示,如今,这名用户在经历疫情冲击后依然守护着他的美发店。

58数科的成功实践并非孤例。常熟农商银行董事长庄广强也介绍了该行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的“微贷模式”。“只要满足有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没有不良嗜好这三方面的基础条件,即使没有抵押资产、没有信用记录,也可以获得贷款。在这种模式下,一些低收入甚至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也能够平等地获得贷款。”庄广强指出,“微贷模式”具有扎根草根、根在镇村、服务均等三个特点。目前“微贷”客户中,94%的年龄超过30岁,82%为男性,84%为农民,他们普遍扎根本土,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担当养家糊口的重任。

“如今,大量的‘微贷’客户从草根‘逆袭’,成功进入中产阶层,不单单解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还带动了更多人实现就业。我们每位‘微贷’客户平均内部雇工2人,大多是夫妻店,外部雇工6-8人,累计带动300万人就业。”庄广强介绍。

Visa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更关注女性群体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许多小微企业主都是女性,支持女性主导的小微企业发展也会带来连锁效应。”于雪莉说。据了解,2019年Visa就推出“冬奥有她”项目,希望到2022年末可以覆盖京津冀地区5000家女性主导的小微企业,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定制的“实用商业技能”等培训方式,助力女性小微企业发展。

数据与科技融合 打破信息不对称

除了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数据和科技的进一步融合也是推动企业发展,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数据和科技的结合是我们互联网银行能够在农村地区发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表示,在数据方面,网商银行从2018年开始与县域政府合作,基于政府在行政行为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涉农数据,在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建立综合信用评估体系,在取得农户授权后可进行精准授信、精准风控。2019年,网商银行推出“大山雀”卫星遥感信贷技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图像,结合作物图谱还原耕地情况,每周跟踪作物长势,再结合各省种植情况,因地制宜为涉农区县有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

“目前网商银行农村地区经营贷不良率甚至低于城市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金晓龙说。

台州银行行长黄军民表示,过去为小微企业服务,“下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验”这16个字是“制胜法宝”。而在数字时代,以传统方式改进服务的边际效应很低,台州银行提出“数据驱动、线上流程、行业专家、现场交叉”的服务新模式。

“目前,我们客户管理的整个周期都通过‘数据驱动’。将客户经理培养成为‘行业专家’,专门服务某一个或几个细分行业。再通过现场服务,交叉检验各项信息,弥补线上大数据的不足,实现线上线下(行情300959,诊股)融合,完成一笔笔小微服务。”黄军民介绍。

传统上与困难群体客户最“遥远”的大型银行也在寻求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普惠金融新突破。“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症结。当前各类信用数据分布在工商、税务等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中,银行准确、全面、及时获得数据的难度很大。”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王纬表示。

王纬称,未来,商业银行将以金融科技应用为突破口,打造集差异化定位、线上化获客、智能化风控为一体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开发更多线上产品,紧密贴合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生意圈、生活圈,完善符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智能风控体系。

责任编辑:

标签: 小微 普惠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