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银行 > 正文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不高长期下降空间不大 坚定转型降低息差依赖

2021-05-21 14:25:06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息差逐年下降,中短期有望企稳回升

新发放贷款利率企稳回升。2021年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0%,季度环比上升7个基点;其中,企业贷款季度环比上升2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升3个基点。2020年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了41个基点,新发放贷款利率处于过去10年最底部。一季度数据说明了新发放贷款利率已经企稳回升。随着经济复苏,通胀压力加大,我们预计新发放贷款利率将小幅上升。

息差处于底部,中短期有望企稳小幅回升。2021年一季度,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2.07%,季度环比下降3个基点,处于历史底部;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2.03%,季度环比下降2个基点;股份行净息差2.20%,主要系信用卡分期收入归类至利息收入;城商行净息差1.89%,季度环比下降11个基点。随着经济复苏,新发放贷款利率企稳回升,我们预计未来一两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将从底部小幅改善。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不高,长期下降空间不大

中国银行业息差不高。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2.07%,处于G20国家中等偏下位置,低于美国。据世界银行的2017年银行业净息差数据,G20国家中低于中国的均为发达国家,其中,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仅为0.84%,为G20国家最低水平。G20国家中,中国银行业2017年净息差为发展中国家最低水平,比如,印度为3.01%,金砖国家平均为4.28%,新兴经济体平均为5.85%。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替代的提升,商业银行净息差长期仍有下行压力。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利率水平长期将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负利率环境对银行息差影响较大,日本、欧洲负利率导致区域内银行息差非常低。

不过,息差长期下降空间不大。考虑到银行人力成本以及发放贷款所承担的信用成本,合理的息差水平是必要的。过低的息差会威胁到银行的稳健经营,加速银行的优胜劣汰,进而减少信贷的供给。我们认为,当前阶段,2%左右的净息差水平是合理的,长期看,1.5%左右的息差是必要的。

坚定转型,降低对息差的过度依赖

国内商业银行对息差的依赖较高。2021年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仅21.6%,营业收入以利息净收入为主,对息差的依赖较高。相比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业40%-50%的非息收入占比,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非息收入占比低的银行盈利对利率较敏感,也承担了较多的信用风险,使得盈利情况与经济周期关系密切,盈利波动较大。

商业银行应调整信贷结构应对息差压力。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企业信贷需求必然下滑,且叠加企业直接融资对间接的替代,企业信贷利差将缩窄。科技变革了个人信贷的投放效率,提升了风控效果,且个人无法发债,个人信贷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考虑到个人信贷收益率较高,且不良率往往低于企业贷款,长期看,商业银行应提升个贷占比,优化贷款结构,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应对息差压力。

加快业务转型应对息差压力,做大中收,财富管理乃大势所趋。长远来,息差仍有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转型,降低对息差的依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支付结算、银行卡(包含信用卡)、产品代销、银行理财、资产托管、投行等。我们认为,财富管理的两翼为产品代销与资产管理,头部银行中收来自大财富管理的比例超过30%。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居民金融资产中存款比例将不断下降,财富管理将有大发展。我们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财富管理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廖志明)

(作者系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

标签: 中国银行业 净息差 息差 贷款利率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