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IDC研究总监高飞谈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未来银行网点将呈现四大特征

2020-09-04 15:06:01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行业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IDC Financial Insights中国区研究与咨询总监高飞近日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技术变革,这涉及创新的线上金融业务、线下银行网点、银行核心系统、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高飞表示,随着金融移动化和科技化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全面赋能的未来金融时代即将到来。

疫情催生银行客户体验“全渠道建设”

可以说,今年的突发疫情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银行在“非接触金融业务”方面发力探索。高飞表示,非接触业务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全渠道建设和转型的进程。

所谓全渠道建设,是指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客户无论是通过线上渠道还是在线下网点都可以在无感知的状态下拥有业务的连续性体验。银行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对客户所关心的金融服务及场景的精准分析,以满足银行价值最大化及提升客户体验旅程为目的,对银行资源能进行效投放。高飞认为,疫情的发生进一步触发了银行如何从全渠道客户管理的角度来做线上、线下体验的无缝隙衔接,而AI、5G、大数据, 物联网等技术都在这背后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态势下,如何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进行渠道的整合将成为银行与各类金融服务参与者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

未来银行网点将呈现四大特征

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智慧银行趋势和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下,银行网点业务的转型趋势将会如何?对此,高飞认为,未来银行的网点将与线上渠道角色分明、互为支持,走出自己的特色化经营路线。总体来看将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智能化。在未来银行网点的建设中,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利用智能交互体验吸引客户、利用软硬一体的智能设备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利用智能系统分析客户信息和优化流程等方面。

二是轻型化。未来银行网点的建设更倾向于垂直化和小微化 - 垂直化是指将传统网点业务功能重新规划,达到简单业务自助化、重点业务专人化的客户分流效果;小微化是指减少综合网点数量,通过建设更多占地面积小、员工少、运营成本偏低的社区网点,对辐射区域内客户的简单需求给予快速、高质量的满足。

三是特色化。未来银行网点需要思考“谁是我的客户、我该如何吸引他、又该如何留住他”这一系列问题,根据功能设定或主营业务进行特色化主题转型,如业务型、营销型、体验型等不同特色功能,或者是基础型、理财型、信贷型等不同特色业务。

四是场景化。未来银行网点应该构建超低成本且功能完备的数字金融关键终端产品,向商场、便利店、餐厅、家居等场景高密度投放,并且辅之以线上渠道的场景接入与开放,实现金融功能化属性与生活化场景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网点的金融服务触达能力。

“联邦学习”:平衡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孕育了各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新的金融业态。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大量挖掘和收集用户数据和信息。近年来金融领域用户数据信息泄露事件多发,如何平衡数据使用和隐私数据保护成为一道亟需解决的课题。

从技术角度,高飞指出,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一些能够解决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同时尽量发挥数据挖掘能力的相关算法和技术,例如联邦学习。据了解,联邦学习自2016年由谷歌率先提出,旨在在保障大数据交换时的信息安全、保护终端数据和个人数据隐私、保证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多参与方或多计算结点之间开展高效率的机器学习,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联邦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各参与方的数据能够始终不出本地,极大的保障了数据的隐私安全,符合监管规定,可以做到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

高飞指出,金融行业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高、监管严的现状对联邦学习在金融场景中的落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客户精准画像及营销,到智能风控及运营中均有标杆案例出现。以蚂蚁的共享智能、微众银行的FATE及平安科技蜂巢平台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流派都是在联邦学习算法基础上的积极探索,这也向外界证明了中国金融科技厂商可以在尊重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大数据挖掘的能力。

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改造进入高速增长期

核心系统作为金融机构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业务生产系统,是其综合业务处理的关键核心。承载着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财务核算与管理、风险管控、客户关系管理及辅助管理与决策等金融机构业务的核心功能。 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银行的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等创新业务不断推出,这些实时海量、高并发业务场景的出现,势必会对银行核心系统带来冲击。

最初,从90年代末开始,基于当时的业务情况,银行核心系统采取的是集中式架构,将账户系统、数据系统、存贷汇业务系统以及外围系统等整合到总行级进行集中式的部署。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业务,没有实时业务需求,所以集中式的架构,在很长时间内是可以满足银行业务需求的。”高飞指出,随着银行业务及服务的创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出现,核心系统经历了从集中式到外围业务系统与核心账务系统的解耦,再到近年来以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数字核心的改造和升级进程。核心系统的演进也充分说明了业务发展和挑战是如何要求IT架构进行改造,而升级后的新一代核心是如何从技术架构上赋能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确保金融机构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高飞强调,对海量数据高并发和实时性的要求倒逼银行核心系统做出架构上的改善,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预计中国银行业核心系统的分布式改造,在未来2~3年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期。

新兴金融科技的落地正在加速重构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整个行业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迎接数字金融时代的到来。IDC中国金融行业研究团队将继续聚焦于金融行业的技术应用创新和业务场景创新,通过提供准确、及时、富有洞察力的基于事实的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金融服务机构和IT领导者,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供应商,做出更有效的技术决策,助力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

标签: 未来银行网点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