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正文

论我国征信业务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2021-01-22 16:55:07来源:益阳广播电视在线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金融活动空前活跃。然而,除个别信用评级机构外,我国当时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征信系统,个人征信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信用制度的缺失致使活跃的资金融通背后缺乏客观、准确、可共享的债务人信息作为支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等突出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加快组织建立征信系统,通过设立第三方机构全面共享债务人信息保护债权,为经济金融活动有序开展保驾护航。1992年,人民银行在深圳试点贷款证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征信系统;1999年7月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正式起步,中亿蓝鼎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原始雏形也正式由此开始。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四大商业银行陆续改制上市等事件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进一步健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迫在眉睫。2003年,国务院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借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民银行于2004至2006年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2006年1月,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全国联网运行。2006年7月,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查询。

近十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征信市场发展、社会信息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征信数据的覆盖面、准确性和个性化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央行征信系统难以满足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由此催生了个人征信体系市场化这一时代产物,正是在这大环境的孕育下,中亿蓝鼎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从最原始的个人征信屏蔽洗白到自主开发的个人征信修复系统1.0版本的面世,为后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经营个人与企业征信机构准入标准,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对征信业市场进行管理,标志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进入了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国家对征信行业的不断重视和政策的不断完善,2020年中亿蓝鼎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落户于国家大数据中心的贵阳观山湖区,标志着中亿蓝鼎航母正式扬帆起航遨游征信市场蓝海,将帮助更多有征信问题的企业重新起航、让个人重获新生!

中亿蓝鼎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信用管理、信用培训、信用修复机构,深耕征信市场行业6年,站在征信服务机构的角度,中亿蓝鼎征信认为征信机构作为央行征信系统的有力补充,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将大幅拓宽征信体系覆盖范围,提高信用数据精准度,为不同类型的金融和社会机构提供个性化征信服务,从而有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是目前征信市场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其意义重大。

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征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进一步推动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将有利于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提升征信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金融行业,征信系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主要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缺乏信用信息的客户被金融机构“排斥”、贷款成本增高,也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出现逃废债问题。因此,推动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进程,将大幅提高个人征信覆盖率,全面增强金融普惠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与集中统一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相比,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将有利于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对征信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个人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动“信用城市”建设,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程度。在此时代背景下,中亿蓝鼎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范围早已跨越了金融领域边界,2.0征信系统广泛应用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医疗、消费、养老等各个方面,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形成全覆盖的社会征信系统,能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精准的信用数据支撑,对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做贡献,打造信誉中国,诚信中国,具有较大的基础性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