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份额较5月底减少逾1万亿份 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被大量赎回
2020-07-20 15:09:22来源:南方基金
虽然上周A股市场有所降温,但是两市成交量却连续12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新基金发行市场也依旧火热。
但7月14日晚间中国基金业协会的一则例行披露,却给出了当下爆款基金频出背后的另一种解读。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份额较5月底减少逾1万亿份,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被大量赎回。
为什么新发基金火热的背后,基金整体份额不增反减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的便是公募基金的“赎老买新”现象!今天南南来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货基和债基被大量赎回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货基和债基的赎回现象。今年以来,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虽有流动性和安全性等优势,但对投资者来说吸引力也明显下降。
而债基方面,受债券市场调整影响,债券型基金出现一定亏损,这也导致了不少投资者赎回。具体到数据方面,6月份债券型基金总份额比5月减少2088.67亿份,环比下降6.8%。在债市调整的大背景下,该类型基金已经是连续2个月规模净缩水。
权益基金“赎老买新”现象明显
其次再来看看权益市场的表现,第一财经统计发现3月是权益类基金份额的增长高峰,当月权益类新发基金份额超过1000亿份,而权益类基金总的规模增长为1982亿份。
也就是说,权益类基金的增长有较大部分来自新发基金的贡献。但是到了4、5月份,这类情况有了明显的转变。5月新发权益类基金份额为1388.79亿份,而权益类基金份额增长仅为423.84亿份。
也就是说,高达965亿份的老基金赎回进而转到了新基金。
6月,该现象进一步加剧。具体数据南南这里不再详细解读啦,感兴趣的南粉可以查阅南南整理的各类型基金数量、份额、净值变化表。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在权益基金发行火热、爆款频出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们借基入市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当然这也与权益基金今年以来获得良好的收益分不开。
但是从增量的角度来看,新发的增量并不等于基金的整体增量,这也反映了当前存在投资者赎旧买新、资金腾挪的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南南简单总结了几点原因。
01第一:老基金获利止盈后买入净值低的新基金。
一般来说,很多投资者达到目标收益率会选择止盈赎回。那问题来了,赎回的资金该怎么办呢?
估计不少投资者们还是会选择重新入场,例如在市场回调时买入一些从前就看好的老基金,或者因为老基金净值较高不敢贸然买入,从而选择那些刚发行的、净值较低的新基金。
02第二: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凸显,投资者腾挪资金买入新基。
一般来说,爆款基金的出炉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近些年来“人和”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由于有过往优秀业绩加持,赚钱效应明显,明星基金经理的新基基本上会一日售罄。
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市场上有69位权益类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破百亿,排名前10的管理规模更是在200亿以上,这也看出明星基金经理较强的“吸金能力”。
03第三:市场火爆下的趋同心理。
股市中有句名言,想必很多南粉们都听过——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死亡。
其实,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投资者们在火热市场中的趋同心理和不理性因素。在市场火热时,基金公司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在新基金的宣发上,因此投资者也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新基金。
所以不难发现,一旦新发基金碰上较好的行情,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加入人云亦云的投资大队。
要不要“赎旧买新”?
那是不是就不要“赎旧买新”呢?其实不能这么片面地看待。关于新老基金的对比南南以前写过一期进行过专门介绍,想要了解的南粉们可以点击回顾,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啦。
新基金VS老基金?
最后针对要不要“赎旧买新”的问题,南南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如,如果你觉得老基金收益率已达到止盈目标,而赎回的资金又没有较好的投资方向,那就不妨买入自己看好的基金经理发行的新基。
但如果老基金收益率还未达到止盈目标,自己又看好基金经理的运作能力和基金的未来表现,那南南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买新而赎旧,毕竟老基的赎回和新基的买入同样存在一定的操作成本。
总结来说,投资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节奏并保持理性的思考能力。例如,在买入新基金前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基金本身发展要素,而不是人云亦云,受从众心理影响参与投资。
标签: 基金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