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 > 正文

制胜水下战场

2022-03-31 08:34:30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正在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代职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教授夏志军,将从一线部队调研带回的资料整理完毕,就马上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赶赴南海参加某演习任务。

夏志军是海军舰艇水下预警探测与对抗领域专家,从事舰艇水下预警探测与对抗作战运用和装备研制等工作18年,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海军教学成果奖1项。近日,他又被评为“海军转型精英”称号。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姓军为战’是使命职责所系,部队之所急,打仗之所需,就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夏志军说。

那一年,一项演习活动正在某海域紧锣密鼓地展开。突然,我方3艘军舰组成的舰艇编队遭到鱼雷“突袭”。一时间,军舰纷纷启动防御程序和反制手段,结果由于水声对抗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严重扰乱了水下战场态势。最终,非但没有成功拦截“来袭”鱼雷,反而造成我方1艘军舰被“敌”命中。

亲眼目睹这一场景,夏志军的内心被深深刺痛,同时也陷入了沉思,“水面舰艇编队作战是未来海上作战的基本样式,现有舰载水声对抗系统主要用于单舰自防御,如何实现协同水声对抗是水面舰艇编队水下作战亟须解决的难题。”

协同水声对抗不同于单舰、单平台对抗,属水声对抗领域全新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新,影响因素复杂。放眼全球各国海军,用于水面舰艇编队协同水声对抗作战的决策支持尚属空白。

“然而,尽管单舰的水下对抗理论与应用较为成熟,但是从单舰到多舰,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夏志军介绍说,研制之初,他们遇到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没有经验可循,缺少实战数据,难寻技术参考。

为了研发贴近实战的数据模型,他和团队成员深入一线作战部队,搜寻前沿信息和一手资料,与一线舰艇主官、部门长和士官长深入沟通交流,研究分析大量舰艇作战实验数据,创新提出了编队协同规避、多对抗器材协同使用的新思路。

“分析找到合适的模型不简单,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模型验证更是异常的艰辛。”夏志军的导师、课题组成员章新华教授介绍说。

针对水面舰艇典型编队配置,夏志军通过不断地仿真验证,开发出某型仿真模型,通过综合分析来袭鱼雷的对抗态势,有效剔除报警干扰,准确判断鱼雷攻击意图。

有了最新的模型,更需要实战化的检验。每次参加部队演习演练,他都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一线作战部队官兵介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根据舰艇实训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模型相关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基于该模型研制的某型系统多次在实战化演习演练中得到检验,获得了一线部队、科研院所的一致好评,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了这套系统,相当于给舰艇穿上了一层‘水下铠甲’。”夏志军介绍说。

作为舰艇编队水声对抗研究的“先行者”,夏志军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当得知上级业务机关下达了水声对抗理论研究任务,他主动请缨,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之旅”——编写《水声对抗概论》。

然而,刚刚领受任务就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原来的编写计划被打乱,急得他满嘴“起泡”。“时间不等人,决不能因为疫情影响了任务的完成。”夏志军说。

不能出差调研,他就用电话与专家教授、一线官兵反复沟通,了解情况,请教问题。“有时一天要打数十个电话,耳朵都听到发炎。”很多不同军种、不同领域的专家,都被这位执着热情的海军军校教员感动,毫无保留地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通过收集、整理、吸收海量资料,不仅彻底阐述清楚了水声对抗的概念定义,更结合备战打仗需要,充实了主要技术手段运用和训练方法等内容。

“这本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要求,涵盖范围广,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东部战区海军某舰舰长许策看完书稿,忍不住为《水声对抗概论》点赞。

经过13个月的辛勤耕耘,15万字的《水声对抗概论》终于完稿。上级机关和专家教授在审查过程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弥补了我军水声对抗理论体系的空白,对健全我军军事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瞄准实战需求,才能实现科研与战斗力的‘精准对接’。”某专项演练任务中,往往需要采集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过去都是依靠人工手动完成,不仅工作量大,处理分析的效率也十分低下。

为了提高演习演练的质效,作为“海军水下作战研究中心”的一员,夏志军把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悉数拿出,参与研制出“一键式”音视频记录设备、某型演习复盘分析系统。

自从这套系统设备投入使用以来,将演练的复盘分析时间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数小时,演习保障人员减少一半以上。

科研不能脱离一线作战部队的需求,结合此次代职的经历,夏志军又一次找准了新的研究方向。他说:“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他给我起名叫‘志军’,就希望我能够在火热的军营成长成才。在他的鼓励下,我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军校教员。虽然自己不能像战友一样,冲锋献身在战场,但是我的初心一直未变,就是要面对未来战场的紧迫需要开展科研攻关,为部队战斗力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标签: 中国军情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举报和纠错邮箱:51 46 76 113@qq.com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