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托举着00后,服务冬奥最美的冰
2022-02-18 19:33:28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一群90后老师带着一群00后志愿者,完成了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两个业务领域19个志愿岗位的赛事保障任务。
2月16日晚,首都体育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全部结束。这也是这个场馆的志愿者最后一次进场服务。坐在回驻地的大巴车上,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志愿者志愿者带队老师郭南细数着首都体育馆的日与夜,整整25天,“有些不舍,难说再见”。
和郭南一样,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志愿者北京赛区临时党支部书记、首都体育馆驻地带队教师负责人周悦然也是一名90后的辅导员,她介绍说,北体大有162位师生进驻首都体育馆提高赛事保障志愿服务。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馆驻地带队教师团队。“我们团队,是由90后青年教师托举着00后的年轻人, 他们专业、热情,自信从容地在最快的冰面和最美的冰面上标注志愿服务的青春,在这些00后志愿者背后有很多属于他们的冬奥故事。”
志愿者张寅凯是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本次主要负责防护垫检查。防护垫是短道速滑安全防护的辅助装置。通俗点讲,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摔倒后跌出赛道撞击上的垫子,就是他的守护对象。
可以说,张寅凯是除裁判、教练外离赛场最近的人,“只有两米远”,作为短道速滑运动的忠实粉丝,他却无心以观众的视角欣赏比赛,“只要有人摔倒,我们立刻奔过去,等运动员起身离开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垫子归位、加固绑定,避免再次撞击时造成伤害。”
腾挪垫子也是个体力活,短道速滑防护垫厚度近1米,高度可以齐腰,张寅凯说,“就算自己是练拳击的,这活儿也不轻松”,一个比赛段跟下来,他至少在场边站5个小时。
防护垫检查团队共9个人,每3人一组会分布在跑道的易碰撞区——运动员出弯道超越的那段距离。赛场形式瞬息万变,“哪里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张寅凯必须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防护状态上,“我们把赛场的防护垫维护好,就是保护好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志愿者带队老师郭南正在进行服务。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比赛在场地配置上各有不同。
“花滑比赛放置16张裁判台,两个教练员坐席。短道速滑不需要裁判台,但要放记圈台,和4个教练员坐席。”作为场地转换志愿团队的带队老师,郭南每天带着34个小伙子,在比赛间隙撤场、安装这些“大家伙”。
转场工作是赛前准备的重要一环。他们在比赛结束后第一个进场,仅有20分钟时间完成工作,“延迟一分钟,便会影响后面冰面修整的工作效率”。
郭南记得,刚开始演练,同学们磕磕碰碰、七手八脚,小推车的轱辘也推掉了,在慌乱之中完成了任务。后来,团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找到了方法和默契,但时间仍然很紧。
一位志愿者在冰面上摔倒了,郭南想把他换下来,这位同学拒绝了,“老师让我搬吧,搬一次少一次了”,郭南注意到,即便是站不住了,他的手始终抬着裁判台,没放下来过。
场地转换志愿服务团队。“年轻人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冬奥志愿服务一线就这样的地方”,周悦然认为,上好冬奥这堂“大思政”课,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厚植爱国情怀。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选拔结束后,北京体育大学第一时间成立冬奥志愿者三大赛区临时党、团支部,为冬奥志愿服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志愿服务期间,周悦然带领全体支部委员,统筹北京赛区5个场馆的党员力量,组织开展了“冬奥有我,请党放心”主题党团教育活动,实现了学校冬奥志愿者三大赛区临时党、团支部全覆盖。同时,还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6所高校、300余人志愿者师生代表参加。
以党建带团建,让90后引领00后,北京体育大学首体志愿者162颗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在温暖的大后方,驻地带队老师石晶、杨媛媛是同学们的“大家长”,最早凌晨3点起床,送第一批志愿者出门,最晚凌晨1点,还在驻地志愿者之家等待候鸟归巢,“00后比我们想象得皮实、抗造”,两位老师说,“孩子们从不言苦和累,反过来还经常关心我们。”
在周悦然看来,同学们以参与冬奥为荣,眼界和胸怀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志愿服务,他们心中是揣着对祖国强大的认同感,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中一个小小的分子,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获得和情感上的共鸣。
“00后冰雪一代,也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周悦然从志愿服务中捕捉到这届年轻人的特点,“更加从容自信,更具个性和魅力。”
驻地带队老师石晶正在派发新春礼物。志愿者带队教师马阔深有感触,作为花样滑冰领域国际滑联和国际技术官员服务岗位的志愿者,她主要负责向外国友人提供全英文的服务保障。
马阔说,这个岗位“拼的是细节”。在不影响官员工作休息的情况下,她随手拿出酒精喷雾清洁桌椅、擦擦门把手和餐厅桌上的小挡板,“防疫安全是最大的安全”。
“保沟通”是服务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在辅助国际官员开展工作上,“希望他们短暂的北京生活过得快乐舒心”,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马阔教会了外国官员们使用冬奥通软件、抢购冰墩墩、学习东北话。
驻地带队老师杨媛媛在进行深度辅导。“网友说得没错!东北话是冬奥的第三官方语言。”有一次,马阔帮助一位外国官员协调车辆去国家速滑馆看比赛,碰上个东北司机,那位外国官员很好奇,“你们的口音很像”,马阔说,“是啊,我们都是东北的,东北一家人。”
马阔的团队还有来自英语专业的三名志愿者。王泓力是国际体育组织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她坦言,刚接手这份工作,同学们“也怕说不好”,但是适应工作后,大家很快找到了自信,“尤其是一提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冬奥会期间恰逢春节,马阔和志愿者们一起为办公室贴上了福字,“中国有个传统,‘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好运的来到”,她向外国友人解释。中国美食是文化交流的永恒主题,“除了最爱的饺子和元宵,外国友人很关心肉夹馍是怎么来的,我也向他们推介东北的烤冷面和麻辣烫。”
在听到的所有反馈中,周悦然表示,专业和热情,是外国友人对志愿者服务评价频次最高的两个词。
她在冬奥志愿者身上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气度。“赛场上,同学们不光为我国运动健儿加油,也为其他国家选手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我突破拍手叫好,无论成功或遗憾,奥林匹克精神不分国界。”
马阔和团队赢得了赞誉,收获了国际友人赠送的徽章,“一枚小小的徽章象征着友谊,代表着认可”,志愿服务即将接近尾声,马阔说,花样滑冰项目还有两个比赛日,等待告别的那一天,要把代表中国青年的志愿者徽章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