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志愿者与冬奥北京的双向奔赴
2022-02-17 16:33:30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台湾黑熊穿上了冰刀鞋,熊猫冰墩墩踏上了雪板,两个吉祥物相约在北京,燃情冬奥一起向未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这些充盈着两岸文化色彩的明信片和书签,成为北京紫竹院公园冬奥志愿服务点推介冬奥文化的人气单品。
在北京市海淀区青年联合会的组织下,10位在京工作或学习的台湾籍青年成立了一支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自1月25日上岗以来,以两岸文化交流为特色,举办了多场贺冬奥、过大年的新春主题活动,成为北京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气氛组的新晋担当。
前两天的元宵节,紫竹院公园东门支起写有“两岸共贺元宵”的宣传牌,在志愿者的招呼中,街坊邻居走进服务点,站在摇曳的灯笼墙前猜灯谜,围着两张小圆桌制作宫灯,参与趣味冬奥知识问答,在背景板上写下冬奥寄语。
居民们热情的“打卡”,让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萧家曜不胜欣喜,“400多份的灯笼贺卡全部发完了”。这场闹元宵活动,台湾志愿服务队精心准备了一周。
“不只是经过”,萧家曜期望着,让居民们走进来,驻足、停留,慢慢地了解冬奥、认识台湾。”
队里还开展过志愿者宣誓仪式,“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冬奥服务”,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队长陈文成还特别加上了一句,“要为两岸的融合发展奉献心力。”
在全市700余个志愿服务点中,塑造差异化的品牌服务,凝聚了这群台湾年轻人的不少巧思。
作为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纪念明信片和书签的主要设计者,萧家曜和队员们“头脑风暴”尝试了多版方案。最终,大家一致推选,台湾的珍稀保护动物黑熊、蓝鹊,和冰墩墩、雪融融一起,成为明信片两岸文化的代表。
“黑熊和蓝鹊是台湾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融融是冬奥会的吉祥物。”萧家曜说,两个吉祥物相约在北京,也代表了两种文化交融在北京、两岸青年携手在北京。
明信片上,黑熊穿上了冰刀鞋,冰墩墩和雪融融踏上了滑雪板,萧家曜还用画笔将天安门、台北故宫等标志性建筑连接起来,勾勒出一条蓝色天际线。
不仅仅是一张明信片,在队员林佑君看来,“队里每个人都是大家认识台湾的窗口”。
活动现场,她负责互动规划和人流引导,游客在站点前停下脚步,她会立刻迎上去,热情地介绍“我们是谁”。副队长林家萱教游客们讲闽南语,虽然只有“2022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一句话,但她逐字逐音教得很细,“无所谓好不好听,说出来就有奖励。”
春节期间,台湾青年冬奥志愿者的身影每天活跃在紫竹院东门,日均接待民众近1000人次。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在校学生,或许在活动策划、执行方面欠缺经验。职场人萧家曜担起了队里更多的职责。早在上岗前,他已经做好了完整的策划书和说明书。上岗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队里每天晚上召开复盘会,解决、总结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方法。
比如,爷爷奶奶耳背听不清怎么办,与小朋友交流要蹲下来,遇到坐轮椅的朋友配备专人引导,降低冬奥趣味问答题库的难度等等,正是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儿,增强了居民们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收获了好评如潮。
林家萱记得,一个小男孩连续来服务点玩了一周,每天跳《一起向未来》的舞蹈,“跳到最后,他跳成了我们的C位”。
队员王逸明曾邀请一位大爷参加游戏,活动结束后,大爷特地跑过来向他道别,“好久没和年轻人一起玩儿了”。
炙手可热的明信片,也能直观地反映出这支服务队的亲民程度。活动第一天,700份明信片现场秒没,赶上春节放假,萧家曜打电话问了五六家印刷厂,又加印了1000份。
志愿服务持续了大半个月,陈文成说,有些队员经常是白天上岗服务,晚上再回去处理本职工作。
在萧家曜看来,台湾在京青年参与冬奥城市志愿服务,是和北京这座城市双向融入、双向奔赴的过程。
2018年,他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现在坚定在京发展的念头。萧家曜打趣,“我和全国各地来北京的年轻人一样,都是北漂,只不过我离家远了一点,隔了个海峡。”
在北京工作四年,萧家曜认为,“归属感也要自己找”,他慢慢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除了台湾老乡外,它来自我的大陆朋友,我一切在这里生活的交集。”今年除夕夜,他在东北老铁的家里吃年夜饭、包饺子,也和台湾朋友轰趴庆祝新年,“融入这座城市,一定和当地人交流。”
林家萱也有留京发展的打算。她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读研究生,喜欢民族舞蹈,是汉服文化的爱好者。元宵节当天,她着一身古装红裙相当应景。这两年,她跟随学校组织的采风活动,深入青海的藏族、云南的佤族、湖南的苗族,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唱歌跳舞,领略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的风土人情,研究民族舞蹈的内涵。
这次两岸文化的冬奥志愿服务超出预期的好,林家萱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小孩,生长在这个时代,来大陆求学参与冬奥会,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设计这张明信片,萧家曜表示还有另外一番寓意。每送出一张,队员们都会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带着这张明信片,有机会来台湾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