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医二代”争做导诊志愿者 10年接力坚守春节岗位
2022-02-14 18:06:31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春节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助挂号机、电梯、诊室附近总是站着几位身穿红马甲、面带微笑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导诊志愿者。“医二代”高贝嘉是其中一员,只见她一边协助患者操作自助挂号机,一边趁着电脑程序正在运行的空隙,转身回答身边另一位患者的提问。
引导患者抽血化验,去相应的诊室及病房楼,协助患者挂号、缴费、打印报告……高贝嘉的操作已和专职引导人员不相上下。每次服务,她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嗓子常常是哑的。
这名皖南医学院麻醉专业学生,父母都在安医大一附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和她并肩奋战的17名志愿者中,不少都是该院职工子女。在安徽,安医大一附院是率先成立职工子女志愿者服务队的医疗单位,在院团委牵头组织下,坚持开展近10年,累计近180名“医二代”参与。就诊高峰期,他们发挥重要作用,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成为医院工作力量的重要补充。
2019年,还在读高中的高贝嘉从父母处得知这项志愿服务活动,对此很感兴趣。高考结束的第2天,便报了名。刚上岗时,看到身边的工作人员熟练引导患者就诊,而自己时常回答不上患者的问题,她就将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逐个请教工作人员。
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从外地赶来,陌生的环境让他不知所措,遇到志愿者,张口就是一顿训斥。但高贝嘉并未放在心上,而是细心地询问老人需求并安抚其情绪,帮他挂号、取药,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还有一回,医院来了一位留学生,中文和英语都不流利,这给沟通增加了不少困难。正值下班时间,周围也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她只能和对方通过翻译软件对话,后来与对方约定,次日再来。留学生如约而至,高贝嘉顺利帮他办好就诊卡并挂号,引导到就诊室,对方连连道谢。“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志愿服务中学到的每一个技能,都能成为日后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储备。”她说。
工作中的高贝嘉“医生每天为上百位患者排忧解难,有时不能准点下班,晚上还要去病房看患者,他们是医学生的榜样,激励我们学习专业技能。”高贝嘉感慨,医生负责治病,志愿者也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自己坚守岗位的意义所在。
志愿者队伍中,也有一部分是高中生。16岁的黄乐章在合肥市第九中学读高一,平时在校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今年寒假,他的妈妈,该院妇产科护士长张旱梅动员儿子来做导诊志愿者。一开始,黄乐章不太愿意,觉得自己不了解医院,不能胜任这个岗位。
“你别担心,有系统培训,你去试试看,也顺便了解妈妈的工作。”在张旱梅鼓励下,黄乐章完成了志愿服务规范、导诊流程、防疫知识等培训。但错综复杂的科室分布图让他头疼,实在记不住,张旱梅就提前带着他实地转了几圈。最终,黄乐章通过了志愿者上岗考核。
今年1月28日,第一次上岗时,张旱梅还是放心不下,穿着便装站在一旁,寸步不离。“妈妈,你别站在我边上,我紧张,别人不好意思问我问题。”黄乐章开始有点尴尬。“自助机绑定就诊卡”“如何约B超排号”……患者们带着一系列问题袭来,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好在有大家的帮助下,他都一一顺利应对。
黄乐章在工作中“很多农村来的病人不会提前预约挂号,我尽量帮他们解决难题。”有一天回家,黄乐章兴奋地和张旱梅分享起当天的“成就感”——帮一位老爷爷抢到一个临时放出的“耳鼻喉科”专家号。
在张旱梅看来,这项志愿服务能培养孩子的耐心、乐于助人的品质及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平日里,张旱梅并没有刻意引导过黄乐章学医,但是鼓励他接触这个行业。“让孩子知道医生、护士负责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们平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挑战新领域,作为中学生,也应不断探索新技能,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各地多家医院开展“医二代”志愿服务,并打造出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品牌。
标签: 人物特写